西九文化區是香港發展文化藝術/創意產業的遠景目標,利用九龍人工填海所形成的40公頃土地,營造國際級的城市文化中心區域.
該目標起始於98年,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文化發展戰略政府方針,在經過政府部門的直接涉入,特別是2000年的總體概念規劃案,以比賽的形式正式出臺後,迅速形成了基本的發展框架.2005年後,由於民間對於發展西九文化區的建議和質疑,政府重新制訂了相關預案,並著手前期的具體規劃活動.2006年,設立了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,下轄博物館小組,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和財務小組,負責調研\審訂核心設施的功能和遠景規劃.
在規劃中,通過政府撥款和土地拍賣以及私營開發\管理的公開招標,使得融資管道盤活,在委員會的財務小組的工作報告中,也提出了將核心文化設施建築面積適應性地減少,提高商業辦公面積,以此來彌補巨大投資資金差額的狀況.另外,實際運營上,採取核心文化設施自主經營的方式,在適應本地發展的基礎上,與國際慣常的文化設施做法接規,擺脫政府管理的單一性與盲區.
按照委員會的設想,今後西九文化區將圍繞著中心主題M+(博物館文化機構)\戲曲中心\音樂廳與室樂演奏廳三大地標性建築,融合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豐富專案,吸引大批參觀者.並連同發展本地的文化資源,形成教育\培養\創造文化人才的集中地,使得文化區整體發展趨向于長遠,更為符合公眾的利益,也提高了資源的廣度和層次,也成為可以與國際交流,形成平等對話,堅實的軟體與硬體基礎.
對於前期投入需耗資近200億的龐大計畫,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到香港這一中國版圖上特殊的區域,其所帶來的衝擊力和活力,特別是在該計畫的提出前後,所受到的民間團體的關注程度是相當熱烈的,群眾對於政府計畫的敏感和積極參與心態,使得該計畫才有可能健康實施,也避免了政府直接過問可能造成的偏袒局面.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城市,必然擁有個性獨立而積極發表看法的市民團體.
文化投資本身是具備有前瞻性特點的,他超過了與社會的現時需求,因而在考量計畫的時候,必將以一般經濟規律以外的方式來操作,因此香港的氣度與視野絕對是當前中國社會文化發展的前端風向標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