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徐照海先生和他的画
记得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,第一次到长沙在火车站见到徐照海先生的巨幅《洞庭秋月》国画,我足足仰头欣赏了半个钟头,尽管那时我还没学画画,但从那时起,徐照海先生的名字和他的画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以后的各种展览和报刊,只要有徐照海先生的画,都是我关注的目标,也逐渐知道,徐照海先生是—位专门画亭台楼阁的画家。
亭台楼阁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统称,它包含宫殿寺塔、牌坊桥梁、水榭廊院等等。以此为主题的画最早称台榭画或楼阁画,直到宋代邓椿抛出《论界画法度绳尺》:“世俗论画有十三种。山水打头,界画打底。”总算为其正名为界画,并作为—个单独的画种进入中国画的大家庭。历代擅于此画比较著名的有董伯仁、李昭道、卫贤、赵伯驹、王士元、王振鹏、仇英、袁江等,它的特点在于借助界尺来画直线,使线条平直匀衡,不致倾斜失度。但一味依赖工具主使,画面板滞,多有匠作之态,故宋元以后此画—蹶不振。徐照海先生在学习传统界画的同时,对界画进行大胆的创新,打破传统界画靠用工具画线条的规矩和古代界画的匠人之貌,以多年的心得和润积给予了界画新的气象。先生所画楼阁亭台线条,轻重缓急并施,于湿浓淡相宜,粗细曲直融合,真正达到了得心应手,写照传神。徐老的画墨色苍茫,所画景物生动形象,既庄严又不失灵动。常以浓枯之墨作苍松莽岩,以淡墨为波光云气,整个画面气势恢宏,深远旷阔,给予了亭台楼阁—种静穆深邃而神秘的情境。这种情境来自于画家对祖国大好河山、名胜风景的一种热爱。
徐老的艺术形象是所反映楼阁亭台的生态环境,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融,并由主体创造出的艺术成果。人们对山水之爱有闲情亦有至情,画家的情感是丰富的,画家一生追求和所表达的物象总就归之干情吧。一个画家当你面对所要表现的物象时,你的情感首先为之而感动,写生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和沟通,这样才能捕捉到你所表达的艺术形象,才具有生动性和生命力。先生之画可贵的地方,即在于以生活的真实感受为基础,用画家独特的视角和特有的艺术技法,描写了祖国名胜风景,使人们从先生的画里感受到祖国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黄宾虹曾评王石谷山水:“山具浓重之色,此吾人看山即可领会,清初四王画山。不敢用重墨重色,所作山峦几乎全白,此是专事模仿,未有探究真山之故”。为脱古入旧习,为丰富创作题材,几十年来,徐老几乎踏遍祖国的名山胜迹,写生拍照,先后创作了《江南三大名楼》、《壮丽河山》、《锦绣中华》、《潇湘八景》等九个系列长卷。就我的印象,湖南所有的景观徐老都曾画过,如韶山、岳阳楼、桃花源、张家界、衡山、炎帝陵等,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画,或被人民大会堂和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,诸多流传于台湾、香港、日本、美国、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,无疑对宣传湖南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。每个画家独特画风的形成,除了他艺术观念在深层次起到的引导作用外,刻苦磨炼、生活经历、继承借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。徐照海先生五十年代就读浙江美院期间,得到过潘天寿、邓白、顾坤白等大家的悉心指导,反复临摹前入的作品,打下了扎实的基础,以后几十年的美术工作,笔耕不辍,愈至晚近,愈加勤奋;愈注重修养,愈注重审美取向,笔墨愈加洗炼、精简,情感愈至丰富,心态愈至随和,正是这方方面面,构建了徐照海先生既传统而又独特的界画风格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