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/胡永芬
《纽约时报》爆料“仕丹莱收藏专拍”内幕
香港苏富比的“仕丹莱收藏专拍”(The Estella Collection),才刚说自从次贷风暴以来,它为原本信心多空交战的亚洲艺术市场打下了一剂强心针呢,5月初却被《纽约时报》爆出这整个“收藏”的行为被怀疑是一场精心设计的“局”——从艺术家到美术馆、策展人、美术史学者,甚至拍卖公司,全都被算计到整个“局”里。
《纽约时报》的调查报导指出,许多艺术家抱怨,当初纽约画商麦克·古德海斯(Michael Goedhuis)给他们的讯息,让他们“被欺骗、并误以为”这是个西方大收藏家要建立的永久收藏,而且其中一部分是要捐赠给一些顶级美术馆的!结果却在短短的一到三年之内,全部专卖一手(去年8月卖断给麦哈顿的画商威廉·阿奎维拉 William Acquavella),又立刻被接手者以迅雷之速抛到拍场上,“不能相信整件事会以这种局面结束 —— 一场拍卖会?!”《纽约时报》引述艺术家俸正杰的话说。
张晓刚 血缘:大家庭三号 油画画布 1995
于2008香港苏富比“仕丹莱收藏专拍”由台湾藏家购得,成交价港币4736万7500元
整件事被牵涉进去的人非常多,除了麦克·古德海斯(及其幕后的投资者)、阿奎维拉,跟苏富比获得了实际的利益之外,其他所有牵涉其中的人都不得不出面表态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。
麦克·古德海斯在为背后的金主们出脱财产之前,精心地为商品规划了一系列漂亮的“出身证明”——他请策展人安德斯·寇德(Anders Kold)为这批收藏于去年3月在丹麦路易士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、年底一直到今年初拍卖之前在以色列博物馆,推出“中国制造”(Made in China)展,还请了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权威的学者林似竹(Britta Erickson)为此写了一本《中国前景》(China Onward)著述,安排由路易士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出版。
学术展览结束下档的同时,整批作品直接送进拍卖公司,在拍卖目录上展示了漂亮的展览资历以吸引买家,整个事件的操作简直是一个阳谋,搞得这几位学者、策展人、美术馆也都难以摆脱跟市场操作密切挂钩的嫌疑,灰头土脸之际,他们不得不纷纷自清,策展人安德斯·寇德懊恼地说:“之前完全不知道这个资讯,更不知道结果会是这样……”学者林似竹则表示,她被误导为是为一个长期而严肃的收藏家工作,而且被告知这些作品将来将捐赠成为各大美术馆的收藏;丹麦路易士安娜现代艺术博物馆馆方更是带着怒意地直指:“如果之前知道的话,是绝对不会同意办这个展览的。”
这是少数人为了金钱利益,所设下一个精心完美的“局”,以其原始目的而言,绝对是非常成功的——它成功地赚了一大笔钱。但是它终究还是被舆论抨击为一件丑闻,并不是因为它的操作手法,而是因为这个把所有人都套下来的“局”,唯一的基础是建立在一个大谎言、一个从头至尾的欺骗上面!
曾梵志 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油画画布镜框 2005
于2008香港苏富比“仕丹莱收藏专拍”由香港藏家购得,成交价港币816万7500元
从感情下手的老招数
这个争议事件的灵魂人物,也就是整件买卖的操盘手麦克·古德海斯,对于台湾跟大陆的艺术家而言都不陌生,这些年来他来过台湾很多次,两岸认识他的艺术界人士,对这个老先生的印象,都是一位非常和蔼、绅士、随和、亲切,甚至有些甜蜜的人,带着银钱来,为一个对国际重要美术馆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收藏买作品,还能跟艺术家们聊天喝酒,打成一片,一点架子都没有,这么讨人喜欢的老专家,艺术家们当然乐于与他结交,更心甘情愿地以优惠的价格把最好的作品提供出来,希望能纳入此一重要收藏,甚至将来还有机会入藏各大美术馆……
类似这种以“美术馆”、“具有使命感的严肃而长期的收藏”为名义,动之以情,让艺术家愿意以特殊优惠的价格,出让重要作品,结果却是一场套利的买卖,使得艺术家情感大为受伤的手法,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即使在台湾,过去这十五年来,至少就有三起以上这样的案例发生,最常见的手法,就是以诚恳、儒雅、满怀诚意的面貌去跟艺术家直接购藏,或是透过画廊买作品,甚至跟其他藏家央求出让收藏,重点是都敢于跟对方商议很低的价格,理由不外乎“是为了将来要成立美术馆的理想,作为馆内重要收藏,不但不会拿到拍卖会上赚钱,反而还需要为建造、营运美术馆花很多钱。”
即使后来都证实了是空中楼阁,一派谎言,即使这种招数已经用老,并无新意,但是很奇怪的是,对于很多人而言,尤其是对于艺术家,更难抗拒,这套老招还是非常能够打动人心。至于虽然明知日后终究会留下为世人唾弃的骂名,但反正钱已经赚到了,其他就由人说去,无所谓了。
蔡国强 二双回头虎 火药纸本镜框 2005
于2008香港苏富比“仕丹莱收藏专拍”由香港藏家购得,成交价港币760万7500元
看不破的名利场
以上这是大手笔的买家、炒家所擅用的手法,一位纵横拍场二十年的资深市场人士说:“其实,每一场拍卖里面,95%以上的拍品背后都有’戏’,只是你知不知道、看没看懂那把戏而已。”
95%的比例可能有些太过危言耸听了,但事实可能也相去不太远。
2008年春拍还没进行一半,就有很多纷争、是因为背后操作的“戏”不小心漏了光所引起的。一件在临拍之前压低了估价,最后以目录上的低估价半价成交的作品,传出卖方不甘,认为是被拍卖公司与买方共谋设“局”而误判,才同意降低估价的,可能会告上法庭;另一件原本很令人兴奋,创下新高的作品,却传出疑似卖方应艺术家“创纪录”的要求,而不得不硬着头皮托价,不小心当场买回,还要付出超高额手续费的乌龙事件,连艺术家自己也难耐虚荣名利,亲身下了水!无疑是典型的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害了卿卿性命,尤其对企图操控自己市场的艺术家而言,声名伤害不小。
一切的一切,争逐的不外乎“名”跟“利”,追求名利原本天经地义,遗憾的是却选择了使用背离“诚信”的手法,愈来愈多这些有失正当的手法与事件曝光,对于整个艺术市场的信心打击就愈大,但是另一方面,也让更大多数一派天真、满腔热情的买家看清一部分现实,回到理性收藏的路上,也未尝不是正面的影响。
徐冰 鸟飞了 压克力数位刻字及4张草图 2001
于2008香港苏富比“仕丹莱收藏专拍”由印尼藏家购得,成交价港币760万7500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