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>> 繁体版
  首   页    云峰展览    推介艺术家    欣赏与收藏    云峰服务    云峰专题    云峰目录    关于云峰    友情链接
 
| 返回首页
| 艺术简历
| 作品欣赏
| 艺术评论
| 出版画册
 
  艺术评论
 
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 - 宋涤的山水画

 

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 - 宋涤的山水画

邵大箴

中国画的革新是个大课题。围绕这个大课题,争论了一百年。前五十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要不要革新,近五十年的争论,主要是怎样革新。这当然是大致的分法,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能截然分开。现在几乎没有人说中国画不需要革新的了,但具体到怎样革新,用什么途径革新,却是众说纷纭、莫衷一是。其实,如果细细归纳、分析各派意见,许多人在写生和吸收西画创造成果这两点上看法比较一致。大家主张用写生的办法使中国画家把目光转向自然,转向现实,从中吸取创作灵感,从而治疗中国画为前人观念和经验束搏所患"贫血病"。大家主张吸收西洋绘画的长处,用较为入世的态度和较为写实的语言,来改造近代文人画的脱离现实和过分空灵。既然大家意见比较一致,争论又从何而起呢?原来争论的各方对怎样理解"写生"有不同的观点,有人主张用西画的写生法即感受自然精神的办法,整体地把握自然物象的实质而不拘泥于自然的细节做写生的实践。至于涉及吸收西洋绘画养料,一方主张取印象主义之前西洋古典绘画的严格写实、另一方主张取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……当然,争论归争论,实践的探索总是悄悄地进行着。自[五四]之后,中国画界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大师如齐白石、黄宾虹、潘天寿、徐悲鸿、林风眠、李可染、蒋兆和……正是他们把中国画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,使其具有现实的精神和创造的活力。在这些大师身上,人们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:中西融合是中国艺术,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总趋势。而中西融合的途径,又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。一个画家只要对中国传统和西洋艺术有深刻的理解,把自己的艺术创造牢牢地扎根在生活的基础上,经过认真的钻研,定能做出成绩来。不同学派的争论,即使它有门户之见,也会促进中国绘画的发展。

就拿近十年的中国画坛的状况来说,有人提出中国画的"穷途末路"说,执拗地主张反对传统,认为中国传统绘画 "仅有博物馆的保存价值";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中国绘画面临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的情势,正处于方兴未艾、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,有极其光辉的未来。真对1949年之后中国绘画受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,不少有为的中国画家主张"变"。一时变形、抽象之风盛起。与此同时,另外一些画家则持有另一种见解。他们认为,要抛弃的不是写实本身,而是那种缺乏真情实感的表面虚假的写实。因为,不是出自内心需要、不传达真性情的变形与抽象,同样不是真正的创造。……总之,热烈的学术争论启迪着画家。在这场大争论中,画家宋涤很少公开露面和表示态度。他默默地思考,勤奋地在作画,在探索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宋涤的画作愈来愈引人注目,愈来愈有影响力。他走自己的路。他似乎用自己的画作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。

宋涤1945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。他的性格务实而爽朗。早年投师李苦禅、许麟庐先生,学习花鸟写意。1963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,学习国画人物和工笔花鸟。1964年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美术系学习,1968年毕业。1980年起,他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现为该院的副教授。由于宋涤从少年起受到传统写意、工笔、装饰美术和西洋画的训练,他的基础扎实、修养全面。他是在中西融合大潮流中成长起来的画家,他坚信中西融合为中国画的振兴开辟了广阔和光明的前景。

否定中国绘画传统的人常常对水墨画的媒材提出质疑,如认为宣纸不宜长期保存,宣纸的表现力有限,等等。宋涤却认为:"中国特有的生宣纸是一种神奇的绘画材料,其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"。他对宣纸有深厚的感情。他认为生宣对墨和色彩有灵活的附着力和吸收力,和创作者的关系也非常亲切、直接。所谓绘画的表现力,对宋涤来说,就是"把对自然界的感觉和理解在生宣纸上紧密、深刻地表现出来。"紧密就是严谨而细致,深刻就是入木三分而不流于表面。很显然,宋涤是完全倾向于写实主义的。他是一位顽强的写实主义者。写实主义或称现实主义,不论在中国和外国,源远流长。因为它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,近百年来在西方崛起的现代主义,出于学派偏见,对它加以否定,致使人们产生误解,以为写实主义是过时的语言。其实,紧密的写实,并非自然主义,它即可表现客观物象的美,也同时可以传达作者的内心感情,达到主客观的统一,外美和内美的统一。近百年来照相术的进步,确实是对写实绘画的挑战。然而,再准确的机械眼睛和逼真的景象的录制,也代替不了人的眼、心和手的劳动,代替不了绘画创造。这就是写实绘画历经各种坎坷的历程而不致衰落的原因。宋涤认为,中国画写实的途径远未探索透尽,有无限的前途。因此,他怀着极大的兴致在生宣纸上探索写实的美,探索在形似中付神,在表达物象美的基础上抒发感情和表现神韵。如何创造新的、有个性的写实语言?宋涤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,决定在发挥中国水墨传统以点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上,大胆吸收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。他充分利用中国毛笔的优势,坚持中国骨法用笔的传统,但同时用融合了西洋冷、暖色调的色彩直接入画。这样,宋涤的画既保持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,又使这特色得到补充和发展,使绘画造型更立体、更丰满,更有空间层次。宋涤的这种彩墨画兼有中西绘画的长处,容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,这当中也包含有他希望使中国画成为世界语言的宏大意愿。

写实的绘画处理不好,容易产生冷漠和缺乏感情的弊端。宋涤作画,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目标-表现意境。所谓意境,按照古人的说法,就是情景的统一。情是主观的,景是客观的,感情深刻而真挚,以这种感情去描绘景物意境便会油然而生。宋涤作画,不论是写漓江、石林,还是写黄山、太湖,在取景写物中,均用含蓄空灵的笔触,描述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。宋涤觉得,作画的感情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。他热爱生活,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。他说"我每每躺在草地上,凝视着一棵棵小草和各种乔木的躯体,,他们那充满生命力的结构和充满生命节奏旋律的动态……", "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……。"他认为:"绘画技法的创新有两个来源,一是面向传统,一是面向生活,不向传统吸取营养的人是愚蠢的人,不面向生活的人是艺术上的庸人。前者易,后者难,前者教你起步,后者使你奔腾。"由于宋涤白正了生活与传统的关,所以他的画既有传统的功力,又有生活气息。在古人中,他最喜欢范宽、张择端、八大山人、虚谷,在现代画家中他最佩服林风眠和李可染。可他并不模仿和追随他们,他遵循"师造化"的原则。他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:为什么元明清山水名家画不出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那样史诗般的巨作来呢?回答是他们丢掉了面向自然的原则,致使他们的那一套熟练的笔墨功夫在感人的景色前面束手无策,把握不住对象的整体感觉。正是给予这种思考,宋涤始终坚持观察和体验,坚持审视地、富于感情地观察自然景色中的一枝一叶,并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描绘他们。因此,在宋涤的笔下,一切写实造型,还不是具体实景的写照,是传达感情的媒介和手段。他们本身各自是一个独立的、自为的世界,或有暂绝峥嵘之势,或有平淡天真之趣。在不同境界的画幅中,可以隐约看到这位执着于艺术,既有强烈务实精神,又有激情和幻想力的宋涤的影子。

整体性和大度是宋涤画作的另一特色。他作画胸有成竹,从大局出发,把握整体。细节的描绘常常精致入微,但所有细节均服从画面的整体效果。如描绘漓江,江和水组合得宜,前景、中景和背景相互贯通、主次分明,布局紧凑,结构精密,以实带虚,虚实结合。他巧妙地把传统的平面结构和西洋画的焦点透视结合起来,表现景物的空间深度,赋予画面以磅礴的气势。读宋涤的画,首先为其总体气概所吸引,继而为其细节所陶醉,在对细节的感叹中,人们又自然地回到全局的观赏,得到视觉和心理的刺激,得到美的享受。

当今中国画坛"做画之风甚为盛行。"做"的目的,本是为了以多样的手段,也就是说,抛弃这基本功力,中国画的精神更难得到保持。宋涤坚持以"写"为主,被他吸收的西洋画法,也赋予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。他做到笔到意到,落笔就是体积、质量、空间,就是节奏、韵律,就是神采、气氛。他有时用水墨做底色,敷以淡淡的西洋水彩;有时用墨合色以求变化。不论用那种方法,他的色彩典雅,有很高的格调。这种色彩的冷暖的微妙变化,由于是为意境的表现服务的,便很自然地与中国的传统溶为一体。成为中国新传统的一部分。这一事实似乎告诉我们,中国画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,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。

宋涤有句口头禅,那便是:"中国画远远没有画够"。他要在"够"字上下功夫。他认为,由于文人士大夫一味追求写意,使水墨画在写实的表现上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,许多人由于迷恋水墨的小情趣,而使水墨画的路愈走愈窄。他正是要在写实的表现上开辟新道路,追求新境界。应该说,他走的不是一条轻松的路,因为他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。他,凭着坚强的信念,坚韧的性格以及严肃、认真的劳动精神,更凭着他的才气、智慧和胆识,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。在好手如林的中国画坛,他的创作以其独特的、有个性的面貌受到大家的尊重。有人说他的"虽至精工,居然大雅",也有人说他"融合中西,自成一格"。他自己却谦逊地说:"我仍在不屑地努力着,因为我理想着我的画 — 中国画能成为世界语言。"

宋涤的成功给我们以许多启示:艺术革新的路,中西融合的途径,非常宽广。只要认定革新中国画的目标,不论走哪条路,选用那种方法,经过艰苦的探索都会做出成绩来的。在艺术上,最忌讳朝三暮四和投机取巧,在这里,用得着"独持己见,一意孤行"这句话。在当今中国画坛,不少人以"玩"画自娱,草率之风又复流行之时,宋涤重振写实雄风,给当代中国山水画增添了生机,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清醒地估计写实语言的潜在力量。这行动本身,不正是一种反潮流的勇气和精神吗?

王国维在[人间词话]中说:"大家之作,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,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。其词脱口而出无一娇柔装束之态。以其所见者真,所知者深也。"这里说的是词。画 ,何尝不是如此。宋涤的创作正在进入这一境界,而他正直生命创作的旺盛期,他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。

一九九一年六月于北京师府园寓所
(摘自1994年宋涤绘画近作)

 

 

 
版权所有 © 云峰艺术网,请勿转载     香港云峰:(852) 2736 9623 | 广东云峰:(86-0760) 8833 3861
客服中心

客户服务热线

0760-88333861


客服二维码

展开客服